解读品牌背后的爱国密码

2022-02-25

       有着近四百年品牌史的中华老字号“张小泉”,经历了从明、清、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到如今新时代,“张小泉”在各种环境形态中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那颗拳拳爱国心。

试制医用剪
       1919年,张祖盈受浙江病院院长韩清泉嘱托,研制医疗用的剪刀、镊子和解剖器具,为医用刀剪的国产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也为日后医用刀剪的生产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国礼剪
       1963年初,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和李先念夫人林佳楣受国家外事部门的委托,专程来“张小泉”,为刘少奇主席出访选定礼品。王光美一行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在对几乎所有的样品进行了挑选后,王光美看中了一套1-5号民用剪,共定下25套。
       当时,厂里选出最好的工人、最好的材料,以最好的技术,专门开灶,精心锻造出35套剪刀,又从中选出25套精品送到杭州市外事办,转交给了王光美。
       同年9月,刘少奇携夫人出访印尼、缅甸、柬埔寨、越南和朝鲜,这25套作为“国礼”,分别赠送给了这些国家的元首。
生产军用剪
       1969年,“张小泉”接到军用剪的生产任务,成功开发生产军用剪,受到军队领导机关的表彰。
       1969年3月,珍宝岛战役打响。
       珍宝岛地处黑龙江高寒区,3月份天寒地冻,气温低于零下30℃。战斗中,我军伤员流出的血浸湿棉衣,很快冻结成冰,致无法脱除,给救治带来极大困难,从而导致因抢救不及时而阵亡人数的增加。
为此,解放军总后勤部就近叫北京王麻子剪刀厂紧急生产一批能快速剪开冰冻棉衣的专用剪刀,以配备前线医疗队。但“王麻子”试制失败。总后勤部立即派人赶赴杭州,交由“张小泉”生产。
接到任务后,“张小泉”用60号高碳钢制作,把棉衣浸湿放入杭州肉厂冷库,冻结后试剪,未获成功,后用70号钢同样失败,再改用弹簧钢,由于这种钢的特性,锻打、发火、磨制都极为困难,但“张小泉”都设法克服,终于试制成功,当时生产了3万多把,紧急运抵前线,为在战场上救治伤员赢得了时间,挽救了不少年轻战士的生命。
       “张小泉”凭着一颗火红的中国心,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初心不变,前行依旧。